发布日期:2025-05-23 22:14 点击次数:141
长平大战之后茂名股票配资,赵国的主力军队几乎全没了。
趁着赵国壮年男子大多战死,剩下的小孩还没长大的时候,燕国抓紧时机,用远超赵国的兵力去攻打赵国。
然而,事情却变成了这样:燕军被打得大败,他们自己的都城还被赵军给团团围住了...
五个人一起上都打不过,难道燕国就这么弱不禁风吗?
【以五而伐一,志在必得】
公元前251年,燕王让相国粟腹去赵国跑了一趟差事。
粟腹从国外回来后说: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把青壮年都打没了,剩下的小孩还没长大成人,咱们正好可以趁机一举消灭赵国!
燕王于是问乐间:“咱们攻打赵国,你觉得行不?”
乐间提出异议:赵国地处四面受敌之地,老百姓都擅长打仗,整个国家都勇于抵抗,咱们攻打不得!
展开剩余94%燕王心里不服:我带五倍于他的兵力去攻打,难道还拿不下他?乐间摇摇头说:就算兵力是他的五倍,也还是打不过!
大夫将渠觉得:燕国和赵国刚建立友好关系,燕国没正当理由就去打赵国,这样做太不讲道理了!
不过,燕王最后还是拿定了主意:要打赵国。
很多人后来都批评燕王太傻,既不了解敌人,也不清楚自己的实力。
不过,说实话,假如你是燕王,手上兵力足足是对方五倍,真能冷静分析形势,不心动去偷袭一把吗?
这会儿,对燕王而言,这可真是个难得的好时机!
秦赵多次交战,赵国的精兵强将几乎打光了。
不过,赵国变弱了,秦国就一家独大了,就像嘴唇没了牙齿会冷,魏国和楚国赶紧帮忙,赵国这才没被灭掉。
燕国跟秦国不一样,它本来就是战国七雄里比较弱的一个。要是它能趁机拿下赵国,那实力肯定会大涨,而且不会像秦国那样,让其他国家反应那么激烈!
对像燕国这样比较小的国家来说,抓住好时机赶紧行动,是增强自己实力,在各大国争斗里占上风的唯一法子!
我猜,要是您处在燕王的位置上,说不定也不会错过这个能让国家实力飞快增长的好时机!
燕王已经拿定了主意,于是决定分两路出兵:一路让粟腹带头,直奔邯郸;另一路则去攻打代郡。
两边同时发起攻击,用五个人的力量去对付一个,胜利是板上钉钉的事儿!
不过,话说回来···你们燕国真的是“五个打一个”吗?
【“以五而伐一”?自欺欺人!】
不过,燕王心里应该有数,他真的是用五个对一个吗?
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吃了大败仗没错,可你们燕国真的能拿出比赵国多5倍的兵马吗?
《战国策》里头说了,那时候,燕国出动了六十万大军,赵国呢,则派出了十三万兵马。
要是这样的话,那燕军可就是“五个打一个”,有着敌人五倍的力量优势了。
说实话,按一般想法来看,赵国为了保卫家园,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斗,所以他们出动十三万大军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。
可是,燕国真的能凑齐六十万大军吗?
之后,秦国把韩赵魏三国都灭了,接着就出动了六十万大军去打楚国,这简直是“倾国而出”,把能用的兵力都调集了六十万来。
那时候,在七个强国里相对较弱的燕国,真的能凑齐六十万大军吗?
要是燕子国真的有六十万大军,那他们老早以前就把齐国给打下来了!
从燕国历次出兵的规模来看,那时候的燕国,兵力顶多也就二十万上下,连赵军的两倍人数都比不上!
要是说燕军有20万大军,人数是赵军的5倍,那岂不是赵军只有三四万人左右?
看来没错,秦国老早就把赵国给灭了,哪还轮得上你们燕国出手啊?
燕王说“用五个国家去攻打一个国家”,这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罢了。
【漏算之事:仍然低估了赵国的“其民习战”】
乐间对燕王说:赵国的老百姓啊,都很会打仗。
燕王还是坚持说“要用五个打一个”,好像根本没明白乐间的意思。
燕王说的“用五个打一个”,就是说他们出兵的数量是赵国的五倍。
乐间提到的“赵国人民爱打仗”,说的是赵国老百姓普遍都有不错的打仗本事。
长平之战打完没多久,白起就打算趁机会一股作气,直接把赵国给灭了。
那时候,赵军的主力部队几乎被打光了,咱们得赶紧趁他们还没缓过神来,有机会一下子就把赵国给灭了。
不过,那会儿秦王突然踩了刹车。缓了缓神,白起便说道:赵国现在“家底厚实”了,难啃这块骨头喽!
另外,白起也这么想:“包围他们的都城,肯定攻不下来;攻打他们的其他城池,也不一定拿得下;抢掠他们的郊野地带,肯定没啥收获。”看来已经没办法消灭赵国了。
这是因为赵国老百姓都擅长打仗,所以能很快被组织起来变成强大的军队!
邯郸之战那会儿,不光是还没长大的孩子们上了战场,就连女人们也都拿起武器参战了。
在楚魏两国的帮手到来之前,赵国自个儿硬撑了一年多。秦国那边不停加人换将,就算伤亡很大,也没能打败赵国!
秦国那么强大,都拿不下赵国,又怎么能轻易对付燕国呢?
白起那么厉害,都觉得攻打赵国没什么好处,粟腹这个燕国人又怎么能行呢?
再说了,距离燕国攻打赵国又过了七年时间,那些在邯郸之战中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赵国少年,现在很多都已经长大成人了!
燕王只想着自己军队人数多,五倍于敌就觉得稳赢,却没看到赵国真正的厉害之处,这正是他失算的地方!
燕王啊,他既不了解自己,也不清楚对方的情况呢!
【致命的软肋】
当然,燕军人数上占优势,要是他们趁赵国不备,想捞点好处,抢些边境地盘,那还是相当有可能的。
可是,燕国太心急了,一上来就想着要把人家国家给灭了!
这样看来,燕军的战斗计划里有个很大的漏洞。
燕军发动攻击,主要兵力集中在南路,说白了就是朝着邯郸方向猛扑的那一部分。
不过,燕军在这一路上,有个很大的弱点。
燕国去打邯郸,大战主要发生在现在的河北地区。
自古以来,在河北打仗,因为东边河流湖泊多,走起来不方便,所以大多选择从西边进军,就是沿着太行山脚下前进。
因此,燕军去打邯郸,走的是那条穿过原来中山国地方的主要道路。
以前的中山国那一带,那时候农田开垦得不多,也没啥以农业为主的大城市。
燕军一路往南打,基本上没碰到啥大阻拦,轻轻松松就一路闯了过去。
不过,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:燕军在路上很难从敌人那里得到粮食,得靠一条长长的补给线来维持!
对赵国这个骑兵强国来说,这可是个打败燕军的大好时机!
燕军的另一支部队,选择去攻打代郡。
代郡虽说离得不远,但因为中间隔着太行山,所以只通了几条小路能过去。
所以,虽然燕军人数很多,但实际上他们的兵力施展不开,想在短时间里取得突破挺难的!
所以,燕军分兵两路发起攻击,北路因为地形复杂,进展缓慢;南路呢,因为补给线拉得太长,变得很吃力。
这么说吧,燕军看起来人多势众,但其实不堪一击,挺没用的!
要是赵国缺少出色的将领,燕军可能就不会露出破绽,还能靠着人多打赢。
不过,赵国也有出色的将领!
【赵将之能】
赵国又把廉颇这位老将请出来带兵打仗了。
廉颇,他一下子就瞅出了燕国的毛病!
攻打代郡走北路,代郡的士兵和百姓靠着险要的地势防守,至少在短时间里不会出啥大问题。
所以,赵军只要专心对付南边的敌人就行了。
燕军在南方战场上遇到的难题,就是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,得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。
另外,燕军经过的大多地方,都是以前中山国的地盘,也是赤狄和狄族人经常出没的地方。
对赵国人来说,他们早已习惯穿胡服骑马射箭,这些地方,简直就是现成的捣乱场所。
再说了,赵军的小分队在骚扰和打击敌人方面,那可是相当厉害!
在邯郸之战那会儿,赵军眼看邯郸形势不妙,就急中生智,派了些不怕死的勇士出去小规模偷袭秦军,没想到很快就打了胜仗,让秦军一下子损失了好几个万人队,每个队都有八千到一万人呢。
所以,赵军只需找个好地方挡住燕军的路,再分些兵马去偷袭他们的后方,这样一来,燕军可就麻烦了!
阻挡燕军脚步的天然屏障,正是鄗邑这个地方。
鄗这个地方,它位于邯郸的西北边。要是燕军想攻打邯郸,那他们首先得拿下鄗才行。
在赵国和中山国对打的时候,鄗这个地方就已经是赵国的重要防线了。
很久以前,赵国最丢脸的事儿就是被中山国打得落花流水,还好有鄗邑这个地方,死死挡住了中山国的军队!
那时候,中山的军队把鄗城围了好久好久,还挖开槐河的水来淹它,可鄗城还是没被攻下来!
所以,鄗这个地方城墙结实,老百姓又勇猛善战,用来挡住燕军的路,再合适不过了!
只要咱们在鄗地拦住燕军,到原来的中山国地盘上捣乱,甚至把他们的粮草给断了,那燕军人数再多,也没法打了!
廉颇的计划是这样的:他打算派一部分军队去帮忙守住代郡,然后让大部分军队先到鄗这个地方,和燕军打个头阵!
这样一来,虽然燕军人数众多,但在北边无法快速攻下代郡,在南边也攻不下鄗邑;而且,他们长长的补给路线完全暴露在了赵军的眼皮底下!
赵军既能看形势进行防守,确保自己安全,又懂得瞅准机会出击,要么去骚扰敌人的后勤路线,要么就截断他们的退路···
尽管燕军人数众多,但真正做到了“让人无法战胜”的,反倒是赵军!
【破燕于鄗】
廉颇率先打败的是进攻鄗城的那一路燕国军队。
关于打败敌人的具体经过,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,网上那些描述得活灵活现的故事,其实都是凭空编造的。
但是,咱们可以确定的是:廉颇赢了一场让对方全军覆没的战斗!
一方面,这里就是燕军大将粟腹丧命之地;另一方面,倘若当时没给燕军来个致命一击,赵军后来也没法这么顺利地一路打过去,把燕国都城都给围了!
说到打败敌人的具体步骤,我们不会凭空瞎猜,但想想我们之前讲的内容,其实整个过程也能猜个大概。
1、燕军的大部队被牢牢挡在了鄗城外面,动弹不得。加上赵军把城外的东西都藏了起来,燕军既攻不下城池,也找不到东西抢!
赵军派出小股骑兵偷袭燕军那条又长又容易受攻击的补给线路。这样一来,燕军人数再多,也撑不了多久了!
3、燕军攻不进去,只能撤退,但赵军机动灵活,对地形了如指掌,还有大批支援,他们随时可以对燕军发起攻击,让燕军彻底垮掉!
这么说吧,别看燕军人数多,但赵军先稳住了阵脚没被打败,而且赵军还是那种有把握了才出手开打的!
这样一来,燕军的主要进攻路线受到了严重打击,他们已经大势已去了!
【再破燕于代】
很快,廉颇就带着军队冲进了代地,把那里的燕军给打败了。
这一仗,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了,不用再多啰嗦了。
代郡这儿本地的反抗势力还是挺厉害的。
尽管没有确切的消息说后来的大将李牧参与了这场战役的指挥,但在代地的赵国,那时的力量已经非常雄厚了。
廉颇带着打了胜仗的军队到了代地,和代郡的守军联手,现在他们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!
燕军往前冲打不过,想撤退呢,又得走那坎坷的山路,进退都挺费劲!
这样一来,燕军的大头领卿秦被抓了,去攻打代地的燕军部队也遭到了非常大的损失!
【长驱直入,直扑燕都】
打败燕军主力后,廉颇带着赵军一路猛冲,跑了五百多里地,直接把燕国的都城蓟给团团围住了!
燕军主力被打得溃不成军后,这事儿基本就板上钉钉了!
在燕国和赵国之间,易水就是它们主要的分界线。
赵军一旦过了易水,就基本没啥大阻拦了,可以一路平坦,直接往前冲!
跟赵国比起来,燕国地处北方,在战国时期一直比较低调,不怎么显眼。就只是在公元前314年的时候,被齐国攻打了一次。那时候,燕国的老百姓打仗的经验可不多。
另外,燕国长久以来主要担心的敌人是齐国和东胡,赵国对燕国其实没啥威胁,因此,燕国在那个方向上的军事防备并不充足。
这样一来,赵军一路顺畅无阻,很快打到了蓟城,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!
燕国,本来打算去打别人的老窝,结果现在呢...得赶紧守住自己的老家啦!
【见好就收的赵,战事结束】
不过,廉颇虽然把蓟城给围住了,但并没有真的发动大规模的攻城战。
蓟城是燕国的老巢,城墙厚实不易攻打,赵军心里没底,不知道能不能不打仗就把它拿下。
再说了,就算蓟城被围,燕国还有好大一片地方呢,况且它建国这么多年,底蕴可不是一般的厚!
相反,赵军虽然是赢了,但在长平之战里损失惨重也是不争的事实,赵国根本没办法一下子就把燕国给灭了。
另外,赵国现在最头疼的还是秦国,要是赵国的军队一直在燕国那边待着,那他们的老家可就危险了!
因此,廉颇心里明白,虽说打到了蓟这个地方,但这终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而进行的反击,并不是要把别国灭掉的大战!
把侵略者好好教训了一番后,咱们还是别做得太绝,免得过分伤害和激怒燕国,现在收手还来得及!
所以,好好谈谈,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,才是最好的办法。
燕国主动提出讲和。
赵国拒绝了,说:要想谈和,除非让跟我们赵国关系好的将渠来当丞相!
将渠成为燕国新将领后,燕国打算把五个城池送给赵国。
赵国点头答应,军队撤回了!
赵国回击燕国,但没下狠手,算是挺收敛、挺理智的了。
不过,挺让人头疼的是,燕国好像并不甘心,后来又跟秦国套近乎,好几次大规模攻打赵国,弄得燕赵两国年年打仗,不得安宁。
只能说,赵国真是倒霉,摊上了燕王喜这么个邻居···
燕国打赵国没打赢,主要是燕王自己太糊涂了。
首先,燕国想要往中原地区扩展地盘的想法,一直以来都太不现实了。
在七个强国里,燕国长时间以来都算是比较垫底的一个。
在这种情况下,燕国要是像蚕咬桑叶那样,一点一点地来,说不定就能慢慢扭转局势了。
然而,燕国老想着能快速暴富,一下子就变成大富翁。
以前想攻打齐国,现在又打算打赵国,都是想一下子吞掉个比自己还强壮的大国,可最后呢,连点渣都没捞到!
可以这么想:要是现在燕国去打赵国,就算打赢了,其他诸侯国也不会让燕国一个人占了赵国的好处。就凭燕国的实力,到最后分赵国的地盘时,燕国肯定也是拿得最少的那一个。
再说了,从当时的局势来看,长平之战结束后,秦国变得特别强大,成了六国共同的头号大敌。
燕国之所以没直接被秦国盯上,主要就是因为它离秦国挺远的,算是秦国想要拉拢的远方朋友。
之前咱们提过,就算燕国打赢了赵国,也吞并不了它。因此,攻打赵国,其实就是傻乎乎地让秦国“远交近攻”的计谋得逞,这是没远见、糊涂的做法。
换个说法,从“深谋远虑”的角度出发,燕王喜光顾着盯着赵国在长平大战里吃了大亏,却没瞧出赵国其实还藏着不小的战斗力,同时呢,他又把自己的本事想得太大了。
他咋就不琢磨琢磨:秦国为啥拿不下赵国呢?你燕国跟秦国比起来咋样?秦国都不行,你燕国能行吗?
说到打仗的策略,燕国分成了两队人马。一队得翻山越岭过太行山,另一队呢,就得冒着风险,把那条又长又容易受攻击的后勤路线摆在敌人眼皮底下。
燕军人数虽多,可他们哪一路又能确保一定能赢呢?
最终,尽管燕军人数众多,但实际上他们是一开始就急着打仗,希望能侥幸获胜,这样的策略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!
碰到像廉颇那样狡猾的对手,还有擅长打仗的赵国老百姓,燕王的短板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,最后被打得大败,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!
碰到好机会,赶紧抓住,挺不错的!
不过,看事情得看全面,心里得有一本明白账,手里还得攥着能赢得胜利的绝招。
不然的话,那些人们常说的“机遇”,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个“陷阱”。
国家大事是这样茂名股票配资,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这样!
发布于:陕西省